上个周末,我陪朋友去挑电视,我们站在整面墙的电视机前,每个屏幕上都有一只蓬松的大金毛在草地上奔跑。我感觉自己的眼神经细胞简直要在极致艳丽的色彩下砰砰爆裂。
在金毛的诱惑下,朋友入手了一台42寸的彩电,我提醒他这个大小和价格都超出了他的计划,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,一脸梦幻地去结了账。
几天后,我问他大彩电用的开森吗,他的原话是,“买回来之后也就那样”,而且以他的客厅大小来说可能小点会更好。
我一边隔空翻着白眼,一边思考这个所有人都绕不开的坑——无论多么激动人心的选择,最后都沦为“也就那样”。
为什么我的大脑欺骗了我的心?
消费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distinction bias(差别偏见),指人们在做选择时,总是倾向于夸大数量差别对自己的影响。换句话说,你的大脑会不停告诉你,多的就是好的,而且越多越好。
比如朋友在选电视的时候,会把所有参数放在一起对比,最后很容易变成更大尺寸更高清晰度的就更好。
等他回家以后,客厅只有一台电视,无法比较,就会觉得没什么特别好或特别差的地方了。
1颗巧克力还是3颗巧克力
来做个测验吧,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一个:
A.如果你描述一件快乐的回忆,我会给你一颗巧克力。
B.如果你描述一件不快的回忆,我会给你三颗巧克力。
你会选哪个?
这个实验的结果是,2/3的人都选择了B,也就是用不快乐的回忆换三颗巧克力。心理学家测试发现,选择B的人的快乐水平明显下降,多出来的巧克力无法弥补回想起不愉快经历带来的痛苦。那为什么大部分人都选了B?因为三颗一定比一颗好。
人类啊,真是一种心里没谱儿的生物啊...
每人都有2个模式:选择模式、体验模式
问题的关键在于,选择模式和体验模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。
当你处于选择模式下,哪怕一点点差异也非常敏感。在这个选择多到让人抓狂的时代,大家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,什么都要拿来琢磨一番,各种测评乐此不疲。
而当你处于体验模式呢?大部分情况下,生活中你根本感受不到这些细微的差异,即使有,不出一星期就完全忽略了,你就像习惯家里的大白墙一样习惯了这个新物件。
连中彩票这种事情都不会让你快乐超过半个月,你会很快习惯这种状态,然后回落到最初的心情水平。
怎样做出更明智的选择?
经济行为专家Nir Eyal给出了3个建议:独立评估、先列必要条件、选择不习惯的事。
1、独立评估
我们的大脑实在是太擅长计算了,很精明地认为比较多的一定比较好。下次做抉择时,让自己从选择模式跳出来,不要依次进行比较,而是针对每一个选项独立评估,它的特征、它带给你的感受,它能否满足你的需求?
买东西,换工作甚至找男票/女票,都可以参照这条行为标准,关键就是,不要比较。
2、明确最必要条件
提前写下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,只要能够满足这个条件,其他条件都可以放松。这有利于你不被众多“看起很美”的选择迷惑心智。
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,在选择网站主营业务时,就运用了这个方法。添加且仅添加最必要条件,剩下的事情就是按照条件严格筛选,最终选择了图书市场。投资者们认为,如果决策失误,要么是条件不够少,要么是筛选不够好。
3、选择你不容易习惯的
积极心理学家建议,比起花钱买更多更好的东西,不如花钱为自己制造一场难忘的体验,或者经营一段更高质量的关系。
因为人的大脑并不容易适应这些事情,也就是说,它们为你带来的快乐几乎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减少,你的幸福感会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。
是不是很棒?
本文经我是夏小糖(微信号:growingpain07)授权转载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