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,每个人都难免遭遇各种挫折,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、恋爱不满意、工作不顺利等等。如果发现身边的亲人或朋友遇到这些困难,我们通常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、安慰他们、开导他们,但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,很多人却会过分责难自己:“我真是没救了!这么重要的考试,却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。”“为什么他(她)和我分手了?我这样的人不配获得真爱吧?”“别人都能高效地完成任务,而我呢?”
你有没有发现,友善的帮助和安慰能使朋友重拾生活的希望,而过分的苛责、怀疑、批评却会使我们陷入无望的怪圈?
自我关怀(Self-Compassion,也被译为“自我怜悯”、“自我慈悲”、“自我同情”等,但我们认为“自我关怀”更能反映其内涵和功能,也更容易被大众理解)是一种健康积极的自我态度,指在面对压力、挫折、失败或自身缺点时,个体采用接纳、不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。
自我关怀包括三个具体成分:
1.自我友善,指以理解和关爱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缺陷而不加以苛责,这种友善态度使个体在面对失败时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开放的心态;
2.普遍人性观,指将不完美视作人类的共性,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足和缺陷,都会遇到困难或失败,并非自己在独自承受苦难;
3.正念观,指用客观、平衡的观点看待当下的痛苦与失败,防止过度压抑、沉浸在负性情绪中,被缺点折磨。
以往大量研究发现,自我关怀能够有效提升幸福感,降低抑郁、孤独、焦虑等心理问题症状,促进心理健康。(我们先前的文章也写到过如何进行自我关怀:“都行 可以 没关系”:佛系青年缘何佛系?| 自我同情)
但是,自我关怀为什么能提升幸福感而减少消极情绪状态呢?其中的机制究竟是什么?
亲社会实验室认为,自我关怀包含的上述三个成分不仅可使个体获得稳定的自我价值感,而且还能促使个体采用积极的态度调节由挫折引发的不良情绪,进而使个体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缺点与不足。而稳定的自我价值感、积极的情绪、对不足的接纳,正是使人不放弃努力的原因。
于是,研究者对320名成人被试进行了研究,研究结果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杂志上。
该项研究通过问卷调查,发现自我关怀与个体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,即自我关怀水平越高的个体,生活满意度也更高。而自我关怀之所以对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,是因为自我关怀的积极态度提高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希望感,进而又提升了个体的生活满意度。这样的效应在不同性别和年龄被试中都存在(详见图1)。
图1 自我关怀通过提升希望感增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
可见,拥有自我关怀的积极态度、能够善待自己的个体,在面对挫折时更可能采取积极应对策略,而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就长时间沉浸在负性情绪中。因此,他们更加坚持追求目标,对自己追求目标的能力和选择的途径也往往持有更强的信念,这种充盈的希望感提高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。
然而,需要指出的是,自我关怀并不意味着自我放纵(Self-Indulgence)。友善对待自己并不等同于忽视、不承认自身的缺点,相反,自我关怀使个体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正视自身不足,进而调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。
研究发现,当让个体回忆过去的错误时(如违规行为),自我关怀使人们更愿意在相应的错误中承担责任,并更多地承诺未来不会再做出同样的行为。因此,自我关怀不仅能提升个体幸福感,也能激发积极、健康的行为。
既然自我关怀能提高我们的希望感和生活满意度,那么如何改善自我态度呢?
其实并不难,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我们用自我关怀的方式与自己对话,在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,不妨试着像关心好朋友那样,用充满善意和关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,我们就可以慢慢学会善待自己了,当我们能善待自己时,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,对生活报之以歌。
本文章转自公众号“亲社会实验室(Prosocial_Lab)”,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寇彧教授实验室主办,分享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,推介相关心理学前沿文献,普及相关心理学知识。作者:张梦圆。